来源:www.lsz.gov.cn 作者:中国民族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2-02-08
| ||||||||||||||||||||||||||||||||||||
| ||||||||||||||||||||||||||||||||||||
前 言 2009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凉山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依据以上战略部署,结合州委、州政府关于全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重大战略部署编制,主要阐述未来五年全州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是凉山州创建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抓手。 一、旅游发展环境 我州“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五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形势和我州旅游业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我州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背景,共同构成我州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环境。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凉山旅游业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政府主导型”和“精品带动型”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三大品牌建设,全州旅游资源开发大突破,旅游市场大开拓,旅游服务机构大扩张,旅游管理水平大提升,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凉山模式”,成功树起了凉山“民族风情浓、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和西昌市“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旅游品牌,西昌市成功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十二五的旅游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1 “十一五”期间旅游情况统计表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凉山旅游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定“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国家、省支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等一系列政策,给凉山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保持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和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机会。二是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也给凉山“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是“十二五”时期凉山构建“五纵两横两环加航空水运”的交通运输主骨架,形成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将彻底改变凉山在四川的旅游区位,极大提高我州旅游通达性,对凉山旅游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十二五”时期,还存在诸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旅游开发程度不深,旅游产品单一,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资金、交通等瓶颈制约仍然突出。二是没有大型旅游集团公司,缺乏投融资平台,市场竞争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均衡,以州府西昌为中心的安宁河流域旅游开发速度加快,旅游线路日渐成熟。而凉山东北部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水平十分落后。 “十二五”时期,我州旅游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总体来说,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顺势抢抓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我州旅游业就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向前迈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精品带动”发展模式,积极打造重点景区景点,加快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三大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凉山旅游模式”内涵,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凉山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支撑,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形象建设,积极倡导环保旅游、人与自然和谐旅游的理念,促进旅游活动方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旅游服务,创造安全、便利、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坚持项目带动原则。科学论证、精心策划,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带动相关旅游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将创新发展作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构筑攀西旅游经济高地的根本动力,加快旅游体制创新,切实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增强创新手段,提高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旅游商业模式,培育新型旅游企业,整体提升旅游业发展实力。 ——坚持集群发展原则。将产业集群发展作为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以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城镇为旅游要素聚集空间,引导推动旅游要素向核心旅游吸引物聚集,加快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竞争优势和发展水平。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将统筹兼顾作为凉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以统筹的思想和方法,发挥政府、企业、居民的主体作用,促进文化与生态、供给与需求、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氛围,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135亿元,占GDP比重8.4%;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3万人,旅游业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重点景区景点打造成效显著。重点景区景点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邛海-泸山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泸沽湖、螺髻山、灵山寺力争建成国家5A级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小相岭风景区、马湖风景区力争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旅游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州接待游客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37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年均增长14%,达到1000万人次。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西昌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圈。包括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以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重点旅游景区和火把节、彝族年等重点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为依托,重点打造以冬季阳光、避暑胜地、生态自然、彝族文化、航天科技等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把西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东部彝族文化旅游板块。包括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和雷波县。面向四川省、云南省毗邻市州客源市场,以火把节、彝族年、毕莫文化和选美、歌舞、服饰、饮食等彝族传统文化为依托,重点打造独特的彝族风情和原生态文化品牌,形成连接云南昭通、四川宜宾旅游的纽带。 ——西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板块。包括盐源县和木里县。以泸沽湖风景区、木里洛克九百里线路为依托,重点打造摩梭文化、自然生态、宗教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凉山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的纽带,提升凉山州旅游在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中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包括会理县、会东县和宁南县。以会理古城、红军长征遗迹、龙肘山—仙人洞风景区等为依托,重点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连接攀枝花和昆明旅游的纽带。 ——北部红色生态民俗旅游板块。包括冕宁县、喜德县、越西县和甘洛县。重点面向成都和川南旅游客源市场,以彝海结盟、灵山寺—安宁湖风景区、小相岭风景区、越西中所水镇、喜德温泉等为依托,重点打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自然生态、温泉旅游等旅游文化品牌,形成连接成都和川南地区旅游的纽带。 (二)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旅游功能综合化、发展方式集约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旅游生产及旅游消费低碳化方向,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增强全州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倾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向主题化、游乐化、特色化转变。重点发展和培育阳光度假、温泉度假、中医药养生度假、运动休闲度假、湖滨度假、森林度假、冰雪度假、古镇度假等八大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着力开发高端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我州自然生态优势,深度开发面向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特色旅游品牌,构建我州高端生态旅游精品。 ——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开发观念和手段,深层次发掘文化内涵,凝练特色文化主题,将观赏性、知识性、游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性融为一体,打造一批彝文化、摩梭文化、藏文化、傈僳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精品。 ——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努力探索创新,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紧密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强化红色旅游功能发挥,把红色旅游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重点扶持和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结合我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富民安康和彝区扶贫工程、藏区牧民工程、安宁河谷跨越式发展工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方针,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进一步强化我州乡村旅游产品优势。 ——大力开发新兴专项旅游产品。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认识观,注重对当今经济社会建设中新生“旅游吸引物”的发现和挖掘,科学开发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修学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城市文博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城市夜游产品、文化展演产品、高科技旅游产品等新兴专项产品,丰富我州旅游产品体系。 (三)加快重点景区景点打造 ——加快邛海—泸山开发建设。以中国西部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项目为抓手,邛海—泸山5A级景区提升规划为标准,依托成都——西昌复线快铁,京昆高速等,以西昌为核心,突出阳光生态之旅,着力开发邛海泸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航天动漫博览园,邛海湿地公园等。满足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需求,确保邛海—泸山景区在“十二五”中期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加快螺髻山开发建设。以螺髻山西片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项目为抓手,依托京昆高速、丽攀高速、成昆复线快铁的贯通建设,以安宁河谷为纽带,以螺髻山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组合型,重点打造温泉旅游、水上运动、山地运动健身、特色农业观光、火把文化、阳光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国际山地湖泊休闲运动旅游产品。十二五期间实施东片区索道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上下山难的瓶颈问题,西片区重点做好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加快泸沽湖开发建设。以泸沽湖、摩梭文化、公母山宗教文化为核心,重点开发建设好摩梭风情园、摩梭博物馆、摩梭广场、阿肖生态园公园、东方女儿国剧院、摩梭土司府、摩梭王妃府、黑喇嘛寺摩梭宗教文化展示区,公母山生态宗教文化地质公园。 ——加快灵山—安宁湖开发建设。以灵山寺、彝海、卫星基地、安宁湖、红色文化为核心,重点打造灵山后山、航天卫星科技、红色旅游、生态果林特色农业观光体验等产品,使之成为凉山州重大引擎项目。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灵山后山按规划实施建设及早竣工进入营运。 ——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品。 1、木里洛克九百里生态旅游线路建设。以利加嘴母系部落、达巴文化园与红河巴丁拉姆女神洞景区、藏传佛教圣地——木里大寺、木里县嘎雪岭、白水河“香格里拉”国家森林公园、寸冬海子康坞大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宣瓦温泉苦巴高小寺景区、云揽堡瀑布——鸡依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麦地贡嘎景区、里多世界雄鹰谷景区、贡巴纳神山圣湖景区、俄亚纳西古寨景区、明清汉遗民部落关门山景区等旅游资源为核心项目,支撑中国洛克九百里的生态旅游区建设。 2、龙肘山生态度假旅游开发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龙肘山景区,将会理会议遗址、皎平渡、龙肘山生态景区等整合成为一体来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龙肘山景区档次、重点建设会理会议遗址、皎平渡等景点。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快打造龙肘山生态度假旅游基地。 3、雷波马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以黄琅镇、马湖山水旅游资源为核心,融溪洛渡电站、雷波生态果林农业观光等为一体,重点打造以水上乐园、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山地湖泊休闲运动旅游产品,把黄琅古镇、主码头、水上活动中心、土司府、彝甸园度假村、彝山乐度假村、彝水阁地块、孟获主题社区、金竹半岛、双龙入泫地块、水上行宫、彝汉营地等项目打造成为凉山东部旅游发展重点引擎项目。 4、小相岭—灵关古道旅游开发建设,以小相岭山水原始森林旅游资源为核心,融灵关古道、红莫温泉、喜德温泉为一体,重点打造小相岭彝族母语风情园、火把广场、古南丝绸之路驿站、温泉度假旅游、阳光生态疗养旅游、彝族漆品工艺品商品、游人接待中心、索道、滑草滑雪、石梯步道、体育场、山门、灵关古道沿途居民建筑风貌改造和旅游村等建设项目。 5、中所水镇文昌故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以文昌故里旅游景区、中所水镇旅游资源为核心、重点开发集观光游览、生态度假、红色文化、彝汉结合体验为主题的文昌故里景区、文昌神坊、小观音碧潭、南箐彝族红军之乡、阳糯雪山、文昌酒店,金马山、配套完善游人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广场标识标牌等重点项目,带动北部地区旅游开发。 (四)实施线路统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紧密依托我州“十二五”时期快速交通体系的建设,坚持旅游线路统筹发展,以西昌主枢纽为中心,以进西昌大通道为主线,以区域性次级枢纽、节点城市为支撑,以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为重点,通过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一体化建设,完善旅游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一轴四环”的有机结合和“旅游通道经济”发展格局,创新凉山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和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十二五”时期,按照线路统筹思路,编制线路统筹规划,继续巩固“十一五”推出的螺髻山生态之旅、泸沽湖摩梭风情之旅、航天科技之旅、火把节专项旅游之旅、冬春阳光之旅旅游精品线路,同时着力推进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彝族风情旅游线路。具体为以下六条: ——“冬春阳光与盛夏避暑之旅”旅游线路。 ——“摩梭风情与香格里拉生态之旅”旅游线路。 ——“火把文化之旅”旅游线路。 ——“彝族风情之旅”旅游线路。 ——“航天科技与红色文化之旅”旅游线路。 ——“水电王国之旅”旅游线路。 (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十二五”时期,加快西昌青山机场候机楼建设,加快京G(京昆)高速公路全程贯通,加快成昆铁路新建双线建设,完善洛克九百里、小相岭景区道路建设,尽快启动公母山、龙肘山、中所水镇文昌故里大槽河景点、马湖景区的道路建设。推进西昌——泸沽湖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西昌综合交通枢纽与次级枢纽县和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衔接的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以西昌为中心、联通十大旅游区点重点城镇1—5小时的交通圈。 ——城镇旅游功能设施。构建具有信息咨询、旅游预定、散客组团、投诉受理、紧急救援等多功能、高质量的游客服务接待中心体系,为游客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提升凉山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编制《凉山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科学制定旅游信息服务标准、旅游行业信息发布标准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构建旅游与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环保、国土、工商、卫生、公安、气象、体育、通讯等部门的涉旅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协作机制,高水平完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先行先试办法,从西昌市圈向外围扩展,在全州范围内率先构建起州、县(市)、企业“三级一体”旅游政务网应用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以提升供出产品质量及核心竞争力与改善游客体验为目的的营销支持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旅游目的地国内门户、海外门户网站,景区、酒店营销销售管理系统等;建立以围绕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旅游信息港、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统筹。 (六)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旅行社。推进全州旅行社批零体系和网络化经营格局建设,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通过开发旅游批发市场和组建股份制公司,做大做强大型骨干旅行社,使旅行社数量适应全州旅游的快速发展。强化旅行社年检和导游IC卡年审工作,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恶性竞争。充分发挥旅行社在市场开拓、客源组织及接待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销我州旅游精品、名品、新品旅游线路。 ——旅游饭店,餐饮业。“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调整全州旅游饭店总量、类型、档次和布局,西昌市区以提高现有饭店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主,各县(市)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新建或改造一批旅游饭店;大力推广绿色饭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城市家庭旅馆;积极引进外资和世界著名饭店管理公司,同时大力培育本市品牌饭店。推行分时度假、产权式公寓酒店等国际度假饭店经营模式,基本形成国际化的饭店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五星级饭店5个,四星级饭店9个,支持东五县、北三县具备创星能力的县城和景区至少创建二星至三星级饭店5个,大力推进邛海宾馆、美丽阳光、邛海麓镇、凯宾斯基等创建5星级饭店。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开发具有凉山特色的美食系列,同时加强管理和促销,最终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融美食、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加大地方餐饮文化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彝族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形成特色。全面吸收中外餐饮文化,满足各种游客的口味。重点发展西餐、川菜、民族三大特色餐饮系列。 ——旅游商品。按照“政府引导、专家设计、市场开发”的路子,围绕凉山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航天科技文化,努力开发旅游商品,建立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运行机制。 ——体育休闲。依托全州各地的自然山水、民风民俗和住宿、餐饮、旅游等资源,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聚集效应和载体作用,坚持以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运动休闲基地,提升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健全领导体系 1、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健全旅游领导体系。按照旅游大产业的思路和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建立和完善州级旅游议事协调机制;站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确立旅游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理顺行政管理职能。重点是建立权威的领导机构,扩大行政管理的涵盖面,增加管理力度。同时健全各县(市)的旅游机构,使之在发展大旅游中能够适应形势,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和协调发展。 2、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力,严格旅游规划审批程序,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合理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加快制定有利于拉动消费、鼓励旅游、扩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大力支持旅游建设用地,对重点旅游县(市)、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优先供地,及早出台《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奖励办法》。 (三)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坚持以国内旅游为主体,以入境旅游为主攻,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打造凉山旅游品牌,提高凉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以发展大旅游、大市场为方向,找准市场定位,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联合国际国内知名航空公司、旅游网站、旅行社、酒店、景区和旅游城市,形成国际旅游营销联盟,开发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澳门、东南亚等旅游市场,拓展凉山邻近的省、市、地州以及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国内旅游市场。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进一步强化“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民族风情浓”的凉山品牌形象,构建国际国内多元化细分市场组合品牌形象,开创旅游组合品牌营销的新格局。联合外事、文化、商务、新闻、出版、外宣等各类营销资源,加强省市州县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助,积极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媒体、游客等“多位一体”的营销网络体系。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断增强技术实力,加快旅游景区数字化,积极推行虚拟景区在线传播,及时更新内容,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与发展。 ——制定规划和计划,科学合理开发客源市场。要聘请国内高水平的机构和专家,编制《凉山州市场开发规划》和年度开发计划,科学合理的确定客源市场、营销手段、主题形象口号、行销渠道,大力度、高水平、全方位开展营销。 ——着力打造旅游节庆活动。争取“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节事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国际火把节、中国凉山西昌乡村文化旅游节,注重开发新的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拓展宣传促销渠道。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积极引进一批国内高素质旅游专业管理人才,构建梯度旅游人才队伍。以凉山旅游培训中心为基础,组建凉山旅游职业学校,通过抓龙头学校,带动培训中心,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全面推进教学,积极组织好、实施好旅游培训,培养我州旅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完善景区讲解人员资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制度,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行到旅游行业各个岗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分级分类研究制订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退出和淘汰机制,把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五)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势企业为重点,创新我州旅游企业的培育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进入旅游领域,推动基础好的旅游企业开展集团化经营,组建“凉山旅游集团公司”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凉山旅游企业“航母”,带动全州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加大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力度,开展“小巨人扶持计划”,引导实现跨业经营、连锁经营,壮大一批旅游中小骨干企业,完善旅游市场主体建设。 (六)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职能,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健全旅游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项资质认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移交到旅游行业协会,进一步强化行业服务职能和行业自律功能。 |